火石

  • 词典读音:
    huǒ shí
  • 词典繁体:
    火石
  • 火字信息:
    火(单一结构 总笔画4)
  • 石字信息:
    石(半包围结构 总笔画5)
火石详细解释

【 火石 huǒ shí 】

  • 炮石。古代一种武器。

    《宋书·武帝纪上》:“ 张纲 治攻具成……城上火石、弓矢,无所用之。”参见“ 火石砲 ”。

  • 灸疗和针疗。泛指药石。

    南朝 宋 鲍照 《松柏篇》:“倾家行药事,颠沛去迎医,徒备火石苦,奄至不得辞。”

  • 即燧石。

    唐 李白 《留别广陵诸公》诗:“鍊丹费火石,採药穷山川。” 元 李好古 《张生煮海》第三折:“家僮,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,用三角石头把锅儿放上!”

  • 指火石袋。服饰之一种。

  • 用铈、镧、铁制成的合金,摩擦时能产生火花。通常用于打火机中。

  • 火石举例

    【 火石 huǒ shí 】

    1、燧石,火石一种用钢撞击能发出火星的坚硬的、纹理细密的石英
    2、 用钢敲打火石,可以打出火花。
    3、 他整个的脸就象无色的岩石,他的眼睛既象火星又象火石
    4、 石工建筑中用的小圆火石

    火舌
    上腾的火苗。状如吐舌,故称。 马烽 西戎 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忽然见村子上空,冲起一片黑烟,高处的几间房子,吐着红红的火舌。” 周立波 《民兵》:“火更大了,烟子弥漫着房间,通红的火舌快要舐着楼板了。”指射击时枪口冒出的火花。 峻青 《黎明的河边》:“我和 小陈 的枪口,立刻吐出了一道长长的火舌。” 杜鹏程 《延安人》:“对面山上,敌人的机关枪吐着火舌。”
    火伤
    因接触火焰的高温而造成的烧伤。
    活塞
    气缸里或唧筒里往复运动的机件,一般是圆饼形或圆柱形。在发动机气缸里,活塞的作用是把蒸气或燃料爆发的压力变成机械能。在唧筒里,活塞的运动能改变压力,把流体抽出或压入。亦比喻事物的枢纽。《解放日报》1945.1.14:“当地金融市场发生着黑市。虽然掌握市场活塞的人用尽了智慧。”
    火烟
    火焰和烟气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以束薪为鬼,以火烟为气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回:“早见四下火烟布合,山口一军摆开。”指炊烟。《南齐书·五行志》:“日入后,土雾勃勃如火烟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九回:“我们跟去服事奶奶,难道又留个火烟在这里?”
    火油
    可以燃烧的油。 宋 范坰 林禹 《吴越备史·文穆王》:“战血既渍,践豆者靡不颠踣,命进火油焚之。”《宋史·外国传五·三佛齐国》:“ 开寳 四年,遣使 李何末 以水晶、火油来贡。”方言。指煤油。
    火葬
   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。 晋 干宝 《搜神记》卷十一:“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,许嫁而不果, 良 怒,杀之,断其头而归,投於灶下,曰:‘当令火葬。’”葬法之一。用火焚化死人遗体,将骨灰装入容器,然后埋葬或保存。盛行于古 印度 ,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。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。《南史·夷貊传上·扶南》:“死者有四葬……火葬则焚为灰烬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印度总述》:“送终殯葬,其仪有三:一曰火葬,积薪焚燎;二曰水葬,沉流漂散;三曰野葬,弃林饲兽。” 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火葬》:“火葬之俗,盛行於 江 南,自 宋 时已有之。” 曹禺 《北京人》第三幕:“我死了,你就给我火葬。”
    蓝藻
    藻类植物的一大类,生长在海水、淡水中或陆地的阴湿地方。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,普通是蓝绿色,也有红色或紫色的。
    绿藻
    藻类植物的一门,生长在淡水、海水中或湿地、树干上,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,有球状、网状、丝状、管状等多种。植物体绿色或黄绿色。如水绵。
    粑粑
    方言。饼类食物。 丁玲 《水》三:“也有一些茅蓬,这里总又住满了人,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粑粑来,和着水,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。”
    勃勃
    兴盛貌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勃勃阳阳,惟德是行,养老化育,万物蕃昌。” 唐 韩愈 《为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》:“比者分将委弃泥涂,老死草野,今胸中之气勃勃然,復有仕进之路矣。” 陶铸 《松树的风格》:“我从 英德 到 连县 去,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,生气勃勃,傲然屹立。”烟气上升貌。《隋书·天文志下》:“敌上气如粉如尘者,勃勃如烟,或五色杂乱,或东西南北者,其军欲败。” 冰心 《南归》:“我觉得我的心香一缕勃勃上腾,似乎是哀求圣母,体恤到婴儿爱母的深情,而赐予我以相当的安慰。”
    不及
    赶不上;来不及。《易·小过》:“过其祖,遇其妣,不及其君,遇其臣。” 高亨 注:“不及,行在其后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长史 欣 恐,还走其军,不敢出故道。 赵高 果使人追之,不及。” 唐 陈子昂 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》:“使良时一过, 匈 虏復兴,则万代为患,虽后悔之亦不及矣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施蛰存》:“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,久不执笔,《现代》第三卷第二期上,恐怕不及寄稿了。”不如;比不上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论》:“吾视 郭解 ,状貌不及中人,言语不足採者。” 唐 王昌龄 《西宫秋怨》诗:“芙蓉不及美人妆,水殿风来珠翠香。” 巴金 《随想录·一谈<望乡>》:“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?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?”不到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,而誓之曰:‘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!’既而悔之。”《后汉书·周景传》:“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,志在无私,举吏当行,一辞而已,恩亦不及其家。” 鲁迅 《热风·题记》:“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。”犹未达,不识。《后汉书·张酺传》:“臣实愚憃,不及大体。”
    逮逮
    文雅安和貌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“威仪逮逮,不可选也。” 郑玄 注:“逮逮,安和之貌。” 孙希旦 集解:“‘逮逮’,《诗》作‘棣棣’,闲习之意。”
    当意
    称意;合意。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諫大夫 郑昌 愍伤 宽饶 忠直忧国,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詆挫,上书颂 宽饶 。” 元 白朴 《梧桐雨》楔子:“六宫嬪御虽多,自 武惠妃 死后,无当意者。” 苏曼殊 《非梦记》:“ 玄度 爱生如己子,欲以 薇香 妻之,生之父母,俱皆当意。”
    赶集
    乡僻之地,贸易有定期。及期,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,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,俗称“赶集”。 明 谢肇淛 《五杂俎·地部一》:“ 岭 南之市谓之虚…… 山 东人谓之集。每集则百货俱陈,四远竞凑,大至骡、马、牛、羊、奴婢、妻子,小至斗粟、尺布,必於其日聚焉,谓之‘赶集’。” 清 刘书年 《沂水桑麻话》:“ 沂邑 集场甚多,著名者三十餘处,尚有义集、小集不计其数,通工易事,莫便於赶集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九回:“每月三八大集,几十里的人都去赶集。” 知侠 《铁道游击队》第四章:“ 齐村 是 枣庄 西边八里路的一个大镇子,今天逢大集,四乡的庄稼人都到这里赶集。”
    干么
    干什么。洪深 《香稻米》第一幕:“嘿!干么站住,进去啊!” 张天翼 《报复》:“干么叫‘我’放还‘你’的自由?”
    管多
    多半,大都。 元 朱庭玉 《夜行船·春晓》套曲:“纵不为五更风,管多因半夜雨。”
    哈酒
    山东方言,就是喝酒的意思。
    哈水
    喝水